自来水中含有避孕药?昨天微博认证为“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保专家董良杰”的网友发布微博称,“学者对饮水里雌激素干扰物研究发现,23个水源都有,长三角高。”相关医学和环保毒理学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水环境中的雌激素含量微乎其微,可以忽略不计。那么,我们在家使用自来水是否应该采用过滤呢?
近,自来水成为热门话题。“全国普查自来水合格率仅50%”的风波还没完全平息,喝水可能导致“不孕不育”再度引发公众焦虑。专家关于“雌激素含量极低可忽略”的表态,本意是安抚公众情绪,避免社会恐慌,但是,缺乏翔实有力的依据和科学严谨的态度,“忽略不计”的论调在公众听来却是天雷滚滚。如此一来,我们的自来水便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威胁,应对如此困难,我们好把水100℃烧开。
先,水是生命之源,是人们每天赖以生存的必需品。自来水中雌激素含量或许的确不高,但时间一长,在人体中积累下来,也不是一个小数字。如同我们环境中的电磁波污染、汽车尾气、化妆品、食品添加剂等。
其次,医学界对于环境激素的风险认识尚处在探索阶段,“没有证据证明环境中的雌激素会导致不孕不育”的另一重意思,就是目前没有证据证明环境中的雌激素不会导致不孕不育。此前,已有数据表明,即使极其微量的环境激素,都会导致生物体内分泌失调,造成自然界生物体雌化。在这种情况下,断言忽略不计为时过早。
此外,学者调查了我国六个主要水系的23个水源样本,发现所有样本都包括重要的环境雌激素,而国内六大水系中所含的主要雌激素都比其他国家要高。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警惕的讯号,表明了我国水环境雌激素现象的严重性。究竟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,如何加以应对,公众的一连串质疑显然不是一句“可忽略不计”就能搪塞的。
当然,专家的话语带有一定的专业局限性,也只代表个人观点。但有关部门切不可顺坡下驴,以此为由对水环境雌激素漠视不管。
目前,环境雌激素同地球变暖、臭氧层遭到破坏一样,称为全球三大难题,世界各国都在密切关注,并大力开展研究,竞相采取“封杀”举措,力图降伏这一生态“恶魔”。而我国对于水环境雌激素尚没有统一标准,未列入饮用水监测项目,传统水处理工艺也很难将其去除。这样的不设防状态,怎能让公众放心?
|